参赛条件及规则
参赛项目符合专业赛设定专业方向,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。设初创组和成长组两个类别,参赛条件如下:
一、初创组
1.企业: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且工商注册日期在2023年1月1日(含)之后,具有独立法人资格,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相关产品研发、制造、服务等业务的企业。企业经营规范、社会信誉良好、无不良记录。
2.团队:尚未在境内注册成立企业的创业团队,核心成员不少于3人。团队需拥有与轨道交通装备相关的创新性技术或产品,且具有明确的创业计划和市场前景;若专利技术归属地不在中国境内的,在与国内依法注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产业化合作的前提下,允许创业团队以国内合作企事业单位作为依托单位参赛。
3.高校参赛团体:
(1)团体组成:以高校师生为主体,可由高校内多个学科专业师生联合组成,也可与校外科研机构、企业联合组队,成员中高校师生比例不低于50%。团队负责人应为高校在职教师或在校生(含2025年应届毕业生)。
(2)项目要求:参赛项目须与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紧密相关,且基于高校科研成果或在研项目,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技术前瞻性,可处于实验室研发、中试等不同阶段。
(3)成果归属:参赛项目成果归属应清晰明确,若涉及多方合作,需提供相关合作协议或成果分配协议,确保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。高校参赛团体应遵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规定,鼓励将大赛成果在轨道交通行业进行转化应用。
4.参赛企业、团队或高校等相关团体在报名时需确保所提交的信息真实、准确、完整,如发现虚假信息或违规行为,将取消参赛资格。
5.参赛项目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。
二、成长组
1.企业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且工商注册日期在2023年1月1日之前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,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相关产品研发、制造、服务等业务的企业。企业经营规范、社会信誉良好、无不良记录。
2.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亿元。
3.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(知识产权已授权)无产权纠纷。
4.参赛企业在报名时需确保所提交的信息真实、准确、完整,如发现虚假信息或违规行为,将取消参赛资格。
5.已在往届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(包括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专业赛)获等级奖的企业或项目,不得参加本届大赛。
6.参赛项目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。
技术方向
本次大赛聚焦前沿技术突破与轨道交通场景(包括不限于高速磁浮、重载列车)的深度融合,鼓励跨领域技术迁移与颠覆性创新。
一、智能监测与健康管理
突破传统控制逻辑,聚焦多模态感知(视觉/激光/毫米
波雷达等)、边缘智能计算、数字孪生仿真等前沿技术在故障预测性维护、结构健康监测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。鼓励新型传感器(量子传感、柔性电子皮肤)与轨交场景的结合。
二、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
围绕轨道交通在高速、重载、极端环境下的应用需求,
推动轻量化、耐久性、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及复合结构创新。支持探索超导材料、纳米复合材料、生物基可降解材料、3D打印梯度功能材料等在车体/转向架等部件中的应用;同步关注结构拓扑优化、仿生设计(如鸟类骨骼轻量化)等创新设计方法,鼓励材料-结构-功能一体化设计,支持从航空航天/新能源/汽车等领域迁移的轻量化解决方案。
三、绿色能源与未来动力技术
聚焦氢燃料电池、固态电池、超级电容、无线供电、风光氢储等绿色能源技术在轨交场景的应用,以及再生制动能量回收、多源混合动力、智能微电网管理等技术;延伸至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。鼓励电动汽车/航空航天领域迁移的高效能量转换技术,探索提出轨道交通场景下的清洁能源应用方案。
四、人工智能与自主决策技术
探索人工智能、大模型、智能控制与自主决策技术在列车智能驾驶、运行调度、服务体验优化等方面的应用。支持人机协同、群体智能与跨场景迁移的创新实践,鼓励前沿领域的AI算法(如生物启发式学习、类脑计算)与轨交场景的结合,拒绝仅基于现有数据训练的常规模型优化,推动轨道交通系统的自主化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。
五、下一代通信与泛在连接技术
聚焦5G-A/6G低时延通信、卫星互联网(北斗短报文+低轨卫星)、太赫兹/毫米波通信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在列车编组协同、跨区域调度、应急通信、网络安全中的创新应用。强调"通信+控制"融合,鼓励前沿通信技术(如消费级Wi-Fi7、量子通信原型)在轨交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配验证。
六、跨界融合与未来场景应用技术
支持量子技术、先进通信、脑机接口、生物技术等前沿成果与轨道交通场景结合,探索轨道交通装备与智慧城市、无人系统、生物科技、元宇宙等其他领域场景的交叉创新,鼓励非传统交通领域的创新力量参与。推动轨道交通与智慧城市、综合交通、未来出行模式的深度融合,培育面向未来的颠覆性应用探索。


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133号